Tuesday, May 5, 2009

24小時狂歡派對



中文片名 24小時狂歡派對
英文片名:24 Hour Party People
英國上映日期:2002/04/05
台灣上映日期:2003金馬影展
類型:喜劇、音樂
導演:麥克溫特波頓 Michael Winterbottom
編劇 : Frank Cottrell Boyce







就在上個週末,我終於看了這部期待已久卻怎麼也找不到的電影 -- 24 hour party people。

對我而言這是一部好看的電影,尤其比起之前那部也是所謂的"音樂電影",很顯然 24 hour party people 和我比較對味。可能因為這部片子的對白詼諧風趣,故事鋪陳手法新穎,而且它的笑點又實在突出,所以我還滿喜歡這部電影。當然啦,像我這種長期被 UK Indie 荼毒的樂迷來說,它絕對是必看的一部電影。



電影打從一開場就令人噴飯,雖然它也算是一部音樂傳記電影,但說它是傳記電影,那又太過嚴肅了。它的內容的確是描述70末獨立唱片公司 Factory 的崛起過程,也連帶描述了Manchester 成為音樂重鎮的經過,雖然如此,但是整部片以 Tony Wilson (Factory 唱片公司老闆)的觀點與角度來描述當時的情況,客觀來說更像是Tony 的個人傳記,充分自嘲的一部傳記。



片中描述的 Tony Wilson 是英倫獨立唱片圈頗負盛名的人物,他是記者,是音樂節目主持人,也是獨立唱片公司 Factory 的老闆( Joy Division, New Order, Happy Monday..的老闆),畢業於劍橋大學的他,其實還是一名不折不扣的文青,這名文青不但擁有滿腦子的奇特想法,同時也是一位相當具有使命感的怪人。

我這麼形容他是有原因的。

原因一:從他節目中的採訪片段,你不得不佩服他所擁有滿腦子天馬行空的想法和點子,除此之外,他還具備了實驗創新的精神。
原因二: 他擁有英國士紳一貫的犬儒戲謔,從他滔滔不絕引經據典的幽默談吐和對社會歷史文化的使命感,於是他創立了聲稱從未幫自己賺過一毛錢的 Factory Record 。嗯,這傢伙不僅帶動整個90年初英倫地區的 Rave Party 風潮 ( 進而演變成 Madchester Movement ),同時他也是英倫另類流行文化指標的標竿人物。






這部電影固然是拍給一些對英國另類音樂有特定喜好的人看,一些與片中人並無真正精神聯繫的觀眾或許會被部分片段給搞糊塗了,然而這部影片卻鋪陳的相當高明,因此它能讓對片中音樂沒感覺的人卻對片子本身產生興趣。

在我看來,24 Hour Party People 是一部極有趣的電影,因此不管你是不是所謂的搖滾樂迷,其實都挺值得推薦。



24 Hour Party People Trailer
故事從1976年6月 The Sex Pistols 在曼城那場只有42位觀眾的演唱會開始講起,經過十數年的音樂演變,直到90 年代它成為 Rave 文化指標,整部影片道出了整個曼城風潮經歷後龐克( Post- Punk )到 迷幻浩室( Acid House )的崛起與隕落。



16 comments:

  1. 一部邊看邊回憶童年的電影,真的是很好笑捏(當然是很英倫式的笑點啦)!

    補遺:
    很奇怪地可以在Youtube找到有關New Order被剪掉的部份,

    http://www.youtube.com/watch?v=gs9PV_yx7fQ
    http://www.youtube.com/watch?v=Qkncz5ILHqw
    ...

    24HPP,很有意思的電影。有機會來拍一部台版的TW's 24HPP吧~

    ReplyDelete
  2. 台灣版啊...... 拍拍霹靂布袋戲老闆的傳記好了......

    ReplyDelete
  3. 「霹靂布袋戲」故事大綱寫好,請放我桌上。

    換個角度來說,一定會有人想拍「台灣之光」的電影,但是...

    ReplyDelete
  4. 剛剛看了 New Order 被剪掉的那些片段
    哈哈, Bernard Sumner 果然不想當主唱耶(好個低調的音樂人啊)
    看來彈吉他才是他的正業
    擔任主唱還真是委屈他了!( 還有我的耳朵也委屈了,ccc)

    ReplyDelete
  5. 啊啊 我還真的沒看過霹靂布袋戲(很遜啊啊啊)

    「台灣之光」的電影? 是什麼呀?

    台版的TW's 24HPP ? 你要拍誰的故事啊?

    ReplyDelete
  6. 傳說中的台灣驕傲(台灣之光)很多,但這時空拍出來的,都會把他們變成跟台灣的政治掛勾->宣導片。
    and
    啊,棒球的題裁是可以考慮考慮!(先出漫畫試試看會必較保險->動畫,或者辛苦一點拍記錄片好了。這2者是拍片中最辛苦的型式)

    記憶中,台灣地下音樂先驅者還蠻多的啊!可以先來尋角一下~

    ReplyDelete
  7. 有啊,我想到了水晶唱片和阿達(任將達)的故事..
    還有 Roxy 和凌威 = =

    ReplyDelete
  8. 其實我覺得圍棋的故事不錯,台灣出產了很多優秀的棋士,不過在本土比較不受關注,大部分為了進入職業圈都外流了,到日本或韓國發展。去年台灣的全國大賽在台南舉辦,我朋友的弟弟是選手之一,那天去看他比賽的時候,教育部派了幾個官員到場,有提到台灣即將把圍棋列入大學教育,只是他們還在考慮究竟是要把它放在體育系底下,或是單獨成立一個圍棋系,長遠的目標當然是要培養本土的職業選手甚至成立本土的職業比賽,我覺得這背後一定有人付出了很大的努力在推動,而這樣的努力是還沒有在公眾面前曝過光的。這只是一個例子,我想說的是,棒球跟音樂其實都已經是有點浮濫的題材,當然要在這之中塑造出另外一種風格或者別具意義的作品不是不可能,只是人們早就知道在這兩個圈子裡拼命奔跑、華麗跌倒、再勇敢的站起來的人有多少,如果能把一直以來隱而不見的東西彰顯出來,讓眾人發現,而那樣的東西代表了人的靈魂裡頭很美麗的一部分,這樣的故事會不會來得更有張力或更動人呢?(又屁了一堆)

    ReplyDelete
  9. 就派一哥去跟魏德聖打對台~
    相較於「莫那魯道」的故事,我對最後的抗日布農族英雄拉荷阿雷更有興趣,他的故事可以編成討喜的輕鬆喜劇哦~
    http://aborigine.kscg.gov.tw/aboriginehistory5-2.asp
    呵呵,喇歪了~

    ReplyDelete
  10. 唉~ 說要早睡的兩個人真的一早就起床耶 XDDD
    雖然俗氣的我還是對娛樂事業的題材比較感興趣
    不過我卻很喜歡冏男孩,倒是對於海角我完全沒feel耶..

    ReplyDelete
  11. 海角七號裡面有一些笑點不錯,但就僅止於此了......音樂的那個部份對我來說完全不動人。近十年的國片目前為止最深得我心的還是十七歲的天空,哇哈哈!我更俗氣。

    ReplyDelete
  12. 哈哈,是這樣沒錯..
    其實我還滿喜歡海角七號裡那幾號甘草人物,
    但是男女主角的演技 就 = =

    還有魏導的感情戲實在讓我很沒feel
    不知道是我看不懂還是怎樣 @ @

    ReplyDelete
  13. 那個感情戲是真的很沒FU
    我只愛笑點~哈哈哈

    ReplyDelete
  14. 最近發現和「十七歲」相關的東西還真的蠻多的。("17"
    是創作的泉源,數字確實會令人著迷)

    ReplyDelete
  15. 跟數字有關的喔...
    "13"也很多呀 XDDDDDDDDDDD

    ReplyDelete
  16. 嗯,都是質數。(我承認我冷...飄走......)

    ReplyDele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