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September 29, 2012

Hello! U.K.(一)英倫紀事一二三



算算時間,回到台灣已經整整一個月,先前在激情催化下產生的熊熊火焰,經過一段時間的沉澱,終於逐漸轉化成小火種,雖頗慶幸自己已漸漸回復正常生活,只是另一方面心中又不免感到有些悵然,畢竟不久之前才剛經歷一段堪稱人生中最激情的日子,而它們是那麼的深刻與令人感動,所幸經過一個多月的內化、沉澱,目前的心境已由絢爛繁華逐漸轉趨理性閑淡。


回想剛從英國回來的那幾天,在過度興奮和激動的情緒渲染下,心情像是坐雲霄飛車般地忽上忽下,有陣子我甚至每天過著行屍走肉般的生活,一度還挺擔心自己將無法回復到以往的平和、寧靜。當時被激情沖昏頭的我,曾信誓旦旦的打算將此行所經歷的一切全訴諸於文字,甚至滿腦子幻想或許可以來寫個另類小說記事,如今回想起來只覺得自個兒好天真,忘了秤秤斤兩的我,只是一味天馬行空的幻想著那些根本達不到的任務,要不是自己一時被迷人的英倫景色給迷惑,否則又怎會以為寫寫遊記根本不是什麼太困難的事。

前陣子我每天回家最常做的動作就是打開電腦裡的資料匣,然後愣愣的盯著裡頭的照片發呆,除此之外不論做任何事幾乎完全提不起勁兒,別說要我記下啥隻字片語,就連資料匣裡成堆的照片也任由他們歪躺在D槽中自生自滅,完全無心打理。即便內心堆疊的情感已經氾濫到即將爆炸,卻遲遲找不到出口,我這才發現無法適切表達內心情緒是多麼的令人感到沮喪的一件事。


     


可恨的是,近來每當夜深人靜,眼前總會浮現Wolverhamton、曼城、愛丁堡、格林威治以及倫敦等種種場景,心裡很害怕那些曾經擁有又稍縱即逝的美好回憶,從此無聲無息的從我生命中消逝,更擔心好不容易燃起的一絲熱情在快速的生活節奏裡一點一點地流失,我催促自己在記憶尚未模糊前,趕緊將剩餘的一點想法記錄起來,奈何本人的海馬體實在小的可憐,再加上資質駑鈍,敲鍵盤的速度永遠趕不上一閃而逝的跳躍思緒,所以最近常常進入某種鬼打牆的模式--->
打開網誌->抱頭沉思->思緒雜亂>-沒有頭緒->昏昏欲睡->關上電腦。(Orz)

雖然我知道我並不聰明,但也料想不到自己的文字能力竟然拙劣到這般令人髮指的程度,然而我真的不甘心過去幾周所經歷的期盼、興奮、辛苦、感動、美好、激烈、熱情、真切等種種情緒,只能重複在腦袋裡盤旋迴盪,想想自己總可以做些什麼吧,畢竟一直以來我對這個國家就存有一份難得的情感與特殊的意義。

說起英國這個國家,那得追朔到遠古時代當我還是一名小學二年級的學生,當時我買給自己第一本兒童讀物並不是所謂的童話故事書,而是一本有著曲折情節的偵探小說。還記得以前舊家附近有好幾家書局和文具店,每逢放學時分我總喜歡往書局跑,穿梭在許多故事書裡的我最喜歡在成堆的書裡頭東翻西找,找到自己喜愛的故事書之後總是安靜的坐在角落認真的看起書來。某日下午,我和平常一樣又來到熟悉的書局報到,忽然我的視線停留在一本怪怪的封套上,在好奇心的驅使下我把媽媽給我的零用錢買了生平的第一本書(以前的書都是媽媽買的),從此這本封套上印著【福爾摩斯幹探】的故事書成了我當時最喜愛的課外讀物,雖然只是七歲孩童,卻也深深地被那高潮迭起又懸疑萬分的故事情節所吸引,而福爾摩斯也理所當然的成了我兒時的英雄。(其實人家小時候也喜歡亞森羅蘋XD)


 
 
書本讓我對英國充滿想像,之後我又陸續讀完簡愛、傲慢與偏見、黛絲姑娘和咆嘯山莊等英國名著,透過文字,不僅讓我對英國文化及事物產生興趣還因此多了幾分了解,進而拉近我與英國之間的距離,英國對我來說已不再像從前那樣的遙不可及。就在我對英國的一切感到好奇之際,又因為一部電影讓我對內斂的英國人產生濃厚的興趣。          

那年我剛從小學畢業,整個暑假除了去老師家上英文課,其餘時間都過著十分逍遙快活的日子,那時從沒自己單獨去電影院看電影的我,在媽媽的同意下初次和同學相約去西門町看戲,只是我真的不記得為何兩個小蘿蔔頭會去選一部復刻版的老電影來看,事後還發現這部拍攝於1966年的Misunderstood(或義大利片名Incompreso,中文片名翻譯為【愛的世界】)是根據英國小說家佛羅倫斯蒙哥馬利原作改編而成的電影,該片還曾獲坎城電影節金棕櫚提名以及義大利電影新聞記者協會銀絲帶獎。我猜當初之所以會選上這片,應該和電影院門口張貼的兩個小孩的海報有關係吧(?)。奇特的是,即使兒時便經常隨父母上電影院,也自覺看過各式題材的我,卻被這部描述父子間情感的劇情深深打動,並為它流下許多眼淚。

內容主要敘述英國駐義大利大使鄧肯在妻子過世後,心情一直鬱鬱寡歡,思念愛妻的他於是將所有的心思都移轉到與妻子容貌相似的幼子身上,至於個性體貼乖巧的十歲長子卻經常遭到父親忽視。始終得不到父親關愛眼神的長子雖一心想討父親歡心,只是在一連串的陰錯陽差下,反而讓自己與父親間的關係更加疏離。遭逢喪母之痛與父親關係漸行漸遠的男孩從此自暴自棄,直到一場意外的發生才讓父子之間長久以來的的誤會冰釋。

在男孩陷入彌留之際,父親終於了解自己過去對自己的孩子有多殘忍,懊悔不已的他在妻子遺照前抱著即將結束生命的孩子乞求原諒,只是一切都太遲了。

 (P.S.就在我寫完這篇作文的同時,竟意外尋獲這部電影的DVD,凹嗚)

                                             Abbey Road Studio

                                                 Abbey Road

小說與電影為我勾勒一個美好的英倫印象,然真正令我燃起所有熱情的絕對是那一首又一首好聽到令人無法形容的英式搖滾。

十二歲以前,我所有的音樂資訊幾乎都來自Billboard排行榜,直到某天不經意從ICRT收聽到UK Top20,這才驚覺除了美國流行音樂之外,原來遠在大西洋彼端那個被我視為古老而神祕的國度,竟然才是搖滾音樂的大本營,而它蓬勃的程度簡直令人咋舌。

坦白說,自己過去對(流行)搖滾音樂的認識其實相當貧乏,在這之前我對英國音樂的認識,僅止於出現在余光音樂雜誌的 The Beatles, Rolling Stones, Police, Phil Collins和 David Bowie等這些曾經打入美國排行榜的大咖而已 (哈哈,不要責怪一個小學生嘛)。就在我剛進入中學的那年,在老天巧妙的安排下,我幸運的接觸到許多以往不曾聽過卻又好聽到不行的音樂。The Clash, Wire, The Fall, Joy Division, The Smiths, The Cure, Bauhaus, The Jam, Brian Eno, The Specials ,Cocteau Twins, New Order, The Jesus and Mary Chain , My Bloody Valentine , Durutti Column , The Band of Holy Joy....我像著魔般瘋狂地愛上他們。此後,我的生活就再也離不開這些陪伴我成長的音樂 - Blur, Primal Scream, Half Man Half Biscuit,  Pastels, Pulp, Massive Attack, Gorillaz, Portishead, The Good the Bad and the Queen, The Horrors, The Kills ,Franz Ferdinand, Eugene McGuinness ....不管任何年代都能挖掘令人驚嘆的英式搖滾,永不停歇的帶給我無窮的希望和前進的力量。

過去幾十年的夢想如今終於圓夢了,或許快樂的日子暫時將告一段落,然取而代之的卻是永遠駐足在心底最精采動人的一頁。  
 
                 
                                              London Eyes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